游客在骆驼湾一号院前留影。本报记者 崔现芳 摄
我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
初秋的太行山区,清凉迷人。记者从河北省阜平县城动身,驱车沿弯曲的柏油路西行,四十分钟后抵达大山深处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
从村口望去,月牙状的村落偎依在群山脚下,岭上时有白云飘过;一栋栋太行山居风格的新房,在绿树映衬间错落有致;马路两头的格桑花缤纷鲜妍,乡民们怡然自得地在农家乐或山边果园、菇棚里忙活着,让人顿生回归田园之意。
骆驼湾村地点的阜平县属革新老区,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地点地,又在燕山-太行山会集连片特困区域内。这儿土地瘠薄,交通阻塞,路途狭隘高低,基础设备落后。6年前,村里常住居民以留守白叟为主,乡民的首要经济来源靠栽培马铃薯、玉米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缺乏千元。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海拔1500多米的骆驼湾村,造访看望困难大众,在这儿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我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勉励干部大众“只需有决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着重,要“量体裁衣、科学规划、分类辅导、顺水推舟,各项扶持方针要进一步向革新老区、贫穷地区歪斜,进一步坚定决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穷地区脱贫致富、加速开展”。
6年多来,依照总书记指示精力,在河北省各级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关怀支持下,骆驼湾村精准施策、继续发力,安身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优质食用菌、生果工业和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行业,晒出了亮丽的脱贫成绩单:2013年建档立卡时贫穷人口189户、447人,2018年底下降到1户3人,贫穷产生率由79.4%下降到0.5%;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1239元。
骆驼湾村现已摘掉了“穷帽子”,村庄环境和大众精力面貌等都产生了喜人的改变。大山里许多年冷清孤寂的小村庄,总算激起出新生机、迎来了新曙光。
精准脱贫育工业
2012年前的骆驼湾村,全村247户人家散布在9个自然村,最远的间隔中心村7公里山路,最小的只要4户8口人。这儿“九山半水半分田”,除了面积狭小的水浇地之外,剩下的大都是用石头块垒在山梁上的“薄田”,人均犁地仅1亩。首要作物为一年一收的马铃薯和玉米,乡民往常散养点猪和鸡,收入首要依托外出打工,部分乡民农闲时会上山刨些药材补助家用。
“山高沟深龙泉关,乱石滩里赚钱难。脱贫致富尽管很难,但我们有决心。”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说。镇里约请相关专家实地调查、评脉问诊,协助乡民拓展思路、改变开展方法:骆驼湾村天蓝水绿,空气质量十分好,这样的环境产出来的香菇大概率是优质香菇;骆驼湾村夏天正午最高气温也不超越30℃,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冬季雪景美丽,山泉构成的冰瀑能坚持到来年3月,加上距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不远,有着巨大的旅行潜力。
所以,打造村庄生态旅行、山下开展食用菌栽培、山上栽培新式果树的工业脱贫思路,就此确认。
六七年曩昔,骆驼湾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骆驼湾村南的低缓山坡上,散布着一排排罩着黑色遮阳网的食用菌大棚,共有75栋。龙泉关镇副镇长、骆驼湾包村干部曹建平介绍,这是由公司牵头对200亩荒山河滩进行改造而成,选用“政府 金融 科研 龙头企业 协作社 农户”六位一体的方式,每年栽培香菇117万棒,销售收入约600万元,农人增收200余万元。100余名劳动力可完结月均收入2000元。
栽培苹果、樱桃、药材,也是骆驼湾村致富的新手法。采纳“公司 农户”的方式流通土地700亩,别离栽培高山苹果、优质核桃300亩、樱桃100亩、林下药材300亩。果树挂果前,承揽公司给乡民每年每亩地补助1000元,挂果后施行赢利五五分红。往常,乡民还可到果园进行套袋、上肥、锄草、采摘等打工赚钱,每天可获得薪酬80-100元。如此农户就有股金分红、土地流通租金和务工收入的三项进账。
骆驼湾村还依托俊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水资源、毗连天生桥景区等优势,引导乡民开展农家乐和民宿工业,激活生态旅行,招引许多游客。村里有68户乡民与北京舍间公司协作开办农家院,农户把搁置的农家院租给公司运营,户均年添加租金收入1万元。民宿工业带动本村及周边大众90人作业,人均务工年增收到达2万元。
工业兴隆让骆驼湾乡民意气高昂,对未来美好日子充溢神往。
人居环境绽新颜
2012年那个冬季,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湾看望贫穷大众,乡民唐宗秀挽着总书记的手臂、走过黄泥墙的画面,至今让人形象深入。
唐宗秀家当年寒酸矮小的泥土小屋,现在已变成青砖灰瓦的新房子。这是一座太行特征新民居,6间大瓦房,小木格窗改成了保温的双层玻璃窗,宽阔亮堂。作为骆驼湾村榜首批“住宅改造提高户”,2016年11月初,唐宗秀搬进新家,了却了多年愁事。
“要不是政府补助,俺这辈子哪能住上新房?”本年74岁的唐宗秀白叟告知记者,新房面积90平方米,建房花费20多万元,自家出了不到5万元。“现在房子大了,4个成了家的闺女要回来,家里有当地住。”
唐宗秀家的改变正是骆驼湾村容村貌开展改变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3年之前,骆驼湾村大部分乡民住着上世纪五六十时代的土坯房,几十年间没人翻盖过新房。要完结全体脱贫,改进人居环境无疑是一场硬仗。
县里和城镇经过延聘规划规划单位进行总体规划,结合易地扶贫搬家和棚户区改造,整村推动住宅改造提高工程。经过各种补助后,乡民翻修一座50平方米的新房,一般仅需自己出资2万元左右就能完结。到现在已为223户乡民施行改造提高工程,经过易地扶贫搬家处理21户的住宅安全问题,全村家家都翻建了新房。
“真实是青石瓦、小披檐、木条梁、花格窗。”曹建平骄傲地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房子设备完全、功用齐备,室内有厨房、卫生间,完结会集供水、供暖,乡民完全告别了背山泉流、靠木柴取暖、运用旱厕的日子。
2013年前,骆驼湾村只要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基础设备十分落后。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扶持下,现已修通了长5.2公里、宽12米的二级路,连通382省道,大大提高了通行条件。
村庄环境的全体提高改造也在同步进行。村内悉数完结了路途硬化、大街亮化、环境美化和安全饮水;村庄电网、通讯基站、光纤宽带完结全面晋级;村里还建起美好院、文明广场、大戏台、农家书屋、银行网点和公共厕所,完结了根本公共服务设备全掩盖。“从前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各方面的设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返乡创业涌生机
本年35岁的返乡青年刘永刚,运营着村里一家农家乐和一家烧烤店。曩昔村里穷,他从2003年起就在北京打工,其间认识了同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姑娘翟艳玲。翟艳玲说起榜首次到骆驼湾村的情形浮光掠影:早晨动身,一路3次转车,到村时天现已黑了,“村子里破得不可,山路崎岖难行,走在街上石子硌得脚生疼。”她其时心想,将来绝不在骆驼湾久居。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骆驼湾村调查后,刘永刚遭到极大鼓动,意识到家园行将产生大的改变。2013年他辞去北京的作业,回到骆驼湾创业,“那年我想着赶忙把我那个老房子翻盖了,正好赶上2013年危房改造,政府给两万八千块钱补助,加上自己打工攒下的积储,盖了10间平房,有餐厅、有住宿,开起了农家乐。”
坐在烧烤店里,刘永刚神采飞扬:“这个店是我创业今后的第二个店,本年五一刚倒闭。也不必雇厨师,我自个儿都会,县里旅行局每年都会拉我们出去训练。夏天我做点烧烤什么的,冬季就变成火锅了,流水高的时分一天能有3000多元。”而他的媳妇翟艳玲,安安稳稳在村里当起了老板娘。
任二红也是村里返乡创业青年,20岁就到北京打工,在北京他开着两家暖气店。瞅准时机,2015年5月他把暖气店转了出去,回到了骆驼湾村。依托政府补助、贴息贷款等优惠方针,建起了400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
本年,任二红把农家乐出租给一家旅行公司,租金一年4万元。他自己腾出手来,开了个超市。“往常一天的流水是1000元左右,高的时分能到八九千。像五一那天人真多,翻开的冰柜门根本上就没有关上过,这个人翻开刚拿完饮料,那个人就又去拿了。一整天啊,从早上九点多开端,一向忙到下午四点多,我和我媳妇两人一天下来什么也没顾上吃。”任二红站在收银台前,快乐地对记者说。
跟着骆驼湾村庄游人气的集合,旧日沉寂的山村热烈起来。许多年青人开着轿车回来了,有的开农家院,有的开超市,有的承揽了食用菌大棚种起香菇。从前只要白叟留守的村庄,由于年青人的归来,勃发出生机与生机,近些年全村累计有80多名年青人回乡创业。
高昂进步有精力
“我们的寓居环境好了,日子环境也变好了。最显着的改变是,老头老太太的精力面貌不一样了,村里的一个仓库门口本来有个碾子,老头老太太冬季没事就坐在那儿一溜儿,家长里短就这么闲谈,根本上冬季便是这么一种状况。夏天也是,吃过午饭今后,老头老太太就在那路旁边打扑克牌。现在根本上没有那种状况了,我们都忙得顾不上了。”任二红跟记者共享他的调查体会。
是什么让白叟们“忙得顾不上”了呢?在村“榜首书记”刘华格看来,是村脱贫工业的全体开发——餐饮、民宿、零售业所供给的服务岗位,以及村保洁、美化等公益岗位简直吸纳了留守村中的悉数剩下人口,真实完结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无闲人”。
每日从龙泉关镇骑电动车来骆驼湾山货特产店上班的赵海英深感改变之大:“从前没有赚钱的当地,年青的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好了,你们能够去村里的露天饭馆‘回家吃饭’看一看,六十多岁的妇女,不论是清扫仍是帮厨,都能赚钱!”在赵海英看来,骆驼湾里本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叔大妈们身上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们精力抖擞、脸上都带上了笑脸。
确实,比较于村广场上的小吃街,“回家吃饭”的特征不只在于地道的家常菜,更在于“人”——从烹饪到服务,繁忙其间的大多都是互相相识多年的老姊妹。
记者在火炉前找到了正在烤制煎饼的72岁白叟顾宝青。2012年习总书记在骆驼湾造访的榜首户,正是唐荣斌与顾宝青配偶的家。白叟的故居现在修旧如旧,成了骆驼湾最具留念含义的景点之一。跟着露天饭馆“回家吃饭”的倒闭,顾宝青自动为露天食堂供给了烙制“摊黄”等本地面食的全套炊具,也同时带来了已逐渐“失传”的烹饪手工,每月收取薪酬2000元。顾宝青趁着烹饪空隙对记者说:“每天到这儿干活,身体如同比本来还强嘞,再也没有这儿疼那儿疼了!”
73岁的五保白叟韩来福,年青时给庙里画过岩画,前些年,他靠着每月四五百块救济金过日子,常常拎着壶酒,在街头巷尾闲游荡。本年他自动找到刘华格,向她要活儿干。他现在每天在村大戏台的一角担任在草帽上写字、卖草帽给游客。谈起自己思维的改变,韩来福白叟望着面目一新的文明广场,慨叹地说:“局势变了,思维也要跟着变,现在,有业才算有家!”
“跟着富民工业的鼓起、住宅条件的改进、基础设备的完善、旅行工业的开展,乡民不只摆脱了物质贫穷,更完结了思维脱贫、精力脱贫。”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乡民由之前的“要我干”向“我要干”改变,参加包棚栽培、务工作业、开展农家乐的多了,闲暇时到文明广场文娱、到农家书屋学习充电的多了,乡风文明蔚成风气。